什麼是骨牌效應?
因為興趣跟工作關係,每天幾乎都跟骨牌這東西生活在一起,又習慣常常上網去搜尋骨牌相關新聞,但是你會發現只要任何一個重大新聞事件,一旦發生了以後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地方的話,那條新聞報導標題上面一定會寫著什麼什麼出現骨牌效應(大陸稱做多米諾效應)……舉凡經濟、政治、軍事、民生無所不括,看著這類的新聞,多半都會引起人的不安,而“骨牌效應”好像就代表是有事將要接二連三出現,這樣的用法似乎就慢慢成為一種習慣性,大家看久了也自然地融入其中,不過事出必有因,既然是玩骨牌的人,心裏想著那應該也有義務要讓大家知道這所謂“骨牌效應”的由來及其含義吧!
我們所說的骨牌效應,在物理學界英文名稱叫Domino Chain Reaction,多數人在生活中直接叫Domino Effect,大陸就直接翻譯叫多米諾效應。我們在2008年骨牌挑戰賽中,來自三所大學學生以八天七夜時間,用28萬片排出讓人讚嘆的美麗圖案,創下當時的台灣新紀錄,那一次骨牌一張張倒下,預計累積釋放出超過5800焦耳的能量,如果以一個人騎自行車每半小時約92卡的熱量來換算,相當于騎自行車131個小時所耗費的熱量。每一張骨牌直直站著倒下,都代表著一些少量的能量,而你排得越多,這些潛在累積的能量就會越多,如果你排列的數量更多,輕輕一推的話,就有足夠能量去造成連鎖反應,並且產生這種驚人的能量。
1983年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洛恩·懷海德(Lorne Whitehead),在美國物理期刊上寫了一篇文章,他說骨牌不只能推倒東西,還可能可以推倒更大的東西。他曾經製作一組骨牌,總共13張,第一張最小,尺寸只有長9.53mm寬4.76mm高1.19mm,他描述如何用這張最小的骨牌,去推倒比這大50%的另一張骨牌,最大的第13張長610mm寬305mm高76.2mm,把骨牌的間距排好之後,輕輕推倒第一張,這13張骨牌會依序地被推倒。假如第一張骨牌釋放的能量要用0.024焦耳,那倒下的第13張骨牌釋放的能量達到51焦耳,釋放出的能量不能不讓人瞠目結舌(見下圖),這連鎖反應被稱為骨牌效應。
2001年,舊金山探索博物館(Explaratorium)的一位物理學家重新執行懷海德的實驗,但是他只用了八片骨牌,第一張就有二英寸高,最後一張則高達三英尺,輕輕一推當然就轟然倒下。如果他們的實驗繼續下去的話,用骨牌線性排列方式做集數增加的話,第十八張骨牌差不多接近比薩斜塔的高度(要推倒或許不難),第三十ㄧ張骨牌就比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還要高。
2007年,一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球物理教授Stephen W. Morris,用發佈了一段複製懷海德理論所做出的影片,名稱就叫Domino Chain Reaction,他親自示範用13張骨牌由最小片的骨牌排到最大片,然後輕輕一碰骨牌應聲全部倒下,有報導說Morris表示,以骨牌以級數繼續排列下去所產生的能量,估計到第29片骨牌就可以撞倒紐約帝國大廈。就在同一年,台灣的中央大學物理實驗室做過同樣的實驗,他們稱之為骨牌101*,實驗目的就是要用一片指甲大小的骨牌,可以推到101大樓,了解連鎖反應(chain reaction)的威力。根據他們的實驗,小小一片重量0.3克的骨牌,可以推倒比它大三萬倍10公斤重的骨牌,因此可以想像一下,如果將101大樓當作其中一塊骨牌的話,實驗推斷可能在第四十七片的時候吹倒101大樓。
從科學根據來看骨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,驗證了一件小事終究會引爆成為一件大災難的可能,這也是為何新聞報導總是喜歡用這個名詞去解釋這類事件的代名詞。但我們千萬也不要輕忽這個理論的基礎,那就是即便我們只是做對了一件小小的事情,也將會產生足夠扭轉世界能量,這股正向的能量也會讓我們得到事半功倍效果,所以請認真一次做一件事,並且學習做好一件事,設法在你人生當中產生骨牌效應,就會有不同凡響的成果,這個問題我們下次再聊。
資料來源
*國立交通大學物理實驗室 http://demo.phy.tw/experiments/modern-physics/chain-reaction-simulation/#!experiments/modern-physics/chain-reaction-simulation/
*舊金山探索博物館 http://www.exploratorium.edu/ti/human_body/dominoeffect.html
*Stephen W. Morris http://www.physics.utoronto.ca/~smorris/smorris.html
*新聞資料參考 http://www.smithsonianmag.com/smart-news/just-twenty-nine-dominoes-could-knock-down-the-empire-state-building-2232941/?no-ist